臨海農場有這樣一位女性,她將為民服務、為社會作貢獻作為自己的人生價值定位,她就是臨海農場小博士幼兒園、海逸祥托老所、怡康殘疾人之家等三個民辦機構的創辦人,她是200多個孩童和藹可親的“園長”,是60多位殘燭之年老人心中的“孝順女”,是全場100多殘疾人的“主心骨”。她叫蔣海莉,20多年來,她沿著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初心不改,勇毅前行,不斷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榮獲江蘇省農墾創業創新勞模稱號。
創業之路這樣鋪開。蔣海莉是農場職工子女,本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1995年從衛校畢業后一直在臨海農場醫院做護士。護理工作讓她經常接觸到留守老人和小孩,他們的生活慘狀經常讓善良的她揪心不已。正值2000年前后國有企業剝離教育,幼兒園改民辦無人愿意承擔風險,農場那么多孩子怎么辦?蔣海莉經過慎重思考,為了讓農場的孩子受到更好的保育教育,她毅然辭去醫院工作,決定獨資創辦了一所民辦幼兒園---小博士幼兒園。
創辦幼兒園,業務不熟沒經驗,師資生源要解決,行政審批、硬件建設要奔波,蔣海莉變成了大忙人。她不斷加強學習,并選擇與北京高端幼教培訓機構進行加盟合作,從幼教理念、師資培訓到課程設計進行了全方位創新。短短2-3年小博士幼兒園就聲名鵲起,最多時300多兒童入園就讀,她還為20多名留守兒童提供全托服務,常年吃、住在園。蔣海莉覺得,童年對于一個人只有一次,她希望在園的孩子都能快樂生活、快樂學習、快樂成長。為了這些,她踏踏實實,默默耕耘,在她所摯愛的這片熱土上,播撒汗水和希望,也收獲著那平凡的幸福!
困難磨煉初心如磐。臨海農場地處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隨著外出務工、創業人員越來越多,農場及周邊農村空巢化現象越來越嚴重。蔣海莉萌生出創辦托老所的想法,對于她的想法家人極力反對,辦幼兒園就夠忙的了,日子過得不差,何必吃那份苦!可蔣海莉頭腦中揮之不去的是來幼兒園接送孩子的爺爺、奶奶,那頭發花白、步履蹣跚的可憐身影。一定要讓空巢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并解決外出務工、創業人員的后顧之憂。蔣海莉說服家人共同參與養老事業,2014年7月投資300多萬元的海逸祥托老所順利建成開業。
海逸祥托老所收養老人正常在60人左右,三年的新冠疫情,托老所沒有一次感染事故,蔣海莉用心、用情守護老人們的健康,得到了老人的信賴和社會的認可。老年人年老體弱,憂郁、多疑、悲觀、失落等常見的心理疾病在他們身上更為突出。蔣海莉總能任勞任怨,對老人的照顧無微不至,多尊重、多溝通、多交流,用關愛溫暖他們,用真情感化他們,成了所有老人心中的“孝順女”。有一位癱瘓多年的郭爹爹頑固性便秘,八九天沒有排便,腹脹難忍。蔣海莉整日整夜陪護在病床邊,為減輕老人痛苦,甚至用手一點點為老人摳出糞便。老人臨終前,給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別的遺言:“在我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得到了托老所蔣所長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她就像貼心的‘小棉襖’,你們以后記著要替我好好報答人家”,這份遺言成了蔣海莉在養老事業中奮力前行的不竭動力!
播撒愛心永無止境。2020年10月,利用海逸祥托老所陣地,射陽縣怡康殘疾人之家正式成立,臨海農場區域內又多了一個為殘疾人專職服務的公益性機構。這是由縣民政局、殘聯聯合支持的機構,蔣海莉理所當然成為怡康殘疾人之家的負責人。
臨海農場有100多殘疾人,這是一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同程度存在智障、精神殘、肢體殘,性格大多敏感、自卑,自我封閉,與人溝通困難。為了解決殘疾人心理問題,幫助他們重新樹立價值觀,培養他們相互尊重、相互溝通的意識,提高他們參與社會能力,每個星期五,蔣海莉都會給他們開一節講座,教他們學會如何溝通,如何增強自信,讓他們感受團隊的力量,形成相互幫助、溫馨和諧的大家庭的氛圍。
為了促進殘疾人自強自立,蔣海莉不斷跑市場、走訪企業,為殘疾人尋找就業機會。3年來累計安排數十名殘疾人就業。2020年12月份,怡康殘疾人之家輔助性就業項目正式運營——與相關企業合作來料手工制作工藝品,至此怡康殘疾人之家的20幾位殘疾人,每天像一名正式員工一樣,準時簽到上下班,憑借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他們每個人都很勤奮,也樂在其中,因為他們發現原來自己是可以工作的,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來實現人生的價值的,怡康殘疾人之家真正成為殘疾人心中的“家”。
用心用情唱響愛的奉獻。2021年10月,蔣海莉又牽頭以農場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陣地,成立了射陽縣義家人社會工作服務站,服務范圍遍及社會救助、居家養老、兒童關愛保護等領域。蔣海莉是一個健談的人,她對筆者微笑地說:“拖老所工作雖然累了點,但我覺用自己的孝善為老人補上親情的缺憾,將黨和政府的溫暖傳遞給他們,值得!”。對于幼兒教育,她滿懷深情:“孩子是未來和希望,讓孩子喜歡你、信任你、親近你,心里愿意和你在一起,這是辦好幼教的關鍵”。把工作當事業干,這是蔣海莉一貫的風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蔣海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她為臨海農場“厚德”文化建設再添光彩,時刻展現著新時代農墾人的新擔當,不斷唱響愛的奉獻的社會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