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不要光低著頭數這個掉下來的顆粒數,要看看收割機有沒有割漏的、壓壞的,到沒到邊,到沒到頭……”近段時間,在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外拓基地順泰生產區的田間地頭,都能看到老黨員李學華忙著給剛剛參加支農的年輕人講解如何檢查收割質量的身影。
李學華是社區的一名退休干部。退休前,每年“三夏”“三秋”大忙,他總是活躍在原外拓基地四明生產區、順泰生產區的支農一線。明知外拓基地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艱苦,他仍然主動請纓,為糧食顆粒歸倉出力。
在39大隊,李學華正蹲在田間仔細數著專用檢測框內的顆粒數,計算著損失率,還不時提醒身邊年輕的志愿者李恒要嚴格按照要求做好檢查。“現在這個收割機的速度就是沒問題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慢了會影響作業效率,太快了就會有很多水稻拋灑出去,損失率將會增加,你們要多留心啊!”指著不遠處正在運作的收割機,李學華仔細囑咐道。
“老李來都沒告訴我們,等我們知道,他都在這忙了好半天了。今年來順泰支農的,有很多新面孔,對順泰情況也不是太了解,老李都是手把手教,給我們幫了大忙了!”提起李學華,順泰生產區主任蔡小平連聲稱贊。
“順泰這里,退休前這兩年都來,對這邊也有感情。退休了在家也沒什么事,看到‘三秋’大忙了,想著來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帶著年輕人一起到田里跑跑,了解了解情況,盡量把損失率降的低一點。”面對大家的表揚,李學華靦腆的笑了笑。
正是像李學華這樣在農場成長起來、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們,他們雖然已經退休,但憑借自身多年的經驗優勢,主動擔當顯作為,引領青年成長,助力企業發展,讓“傳幫帶”的軍墾精神在臨海大地得到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