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3歲的崔雷鳴,是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外拓基順泰生產區副主任兼39大隊隊長。他扎根分公司艱苦的農業生產一線近10年,從一名大學生逐步成長為一名懂技術、會管理、善創新的新時代產業工人。2022年,他被蘇墾農發授予“復合型產業工人標兵”榮譽稱號; 2023年2月,他負責的大隊被集團公司工會命名為“江蘇農墾優秀班組”,他還獲得“江蘇農墾優秀班組長”榮譽稱號。
不懼困難勇挑重擔
崔雷鳴自2014年大學畢業到臨海入職以來,在分公司離場部最遠的四生產區一干就是8年,從大隊協管員做起,到生產區技術員再到大隊長,他勇于擔當、不怕吃苦、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獲得大家的一致認可。2021年11月,臨海分公司與順泰農場進行戰略合作,在地勢低洼、四周環水、土地貧瘠的沿海灘涂上,組建了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順泰生產區。順泰生產區成立之初,人手緊缺,條件艱苦,工作千頭萬緒。時任分公司四生產區18大隊隊長崔雷鳴和團隊其他成員一起,帶著組織的重托奔赴新外拓基地工作。他管理的39大隊種植面積4241畝,共有104個條田,是生產區面積最大的單位,南北戰線長達3.8公里,大隊僅有正式職工3名。工作伊始,基地工作和生活條件簡陋,因倉庫和人手緊缺,為節約成本和方便使用,三秋的物資均堆放在田頭,24小時需有人值守,白天大家一邊工作,一邊輪流看護,到了晚上,他主動承擔起大隊的值守任務,把自己的愛車停在重要交通路口,氣溫零下的海風濕漉漉的,即使坐在車內蓋著被子,仍然冰冷刺骨,每隔1-2小時,他就要下車巡查一遍,整夜基本無法入眠。就這樣,他事事沖鋒在前,帶領團隊食宿在田頭,“作戰”在田間,從扛鍬理水到田頭守夜防盜,從嚴抓播種質量再到田間查苗補缺,他不懼困難的精神和勇挑重擔的作風深深地感染著團隊其他成員,在他的影響下,大家思想上擰成一股繩、聚成一條心; 行動上匯成一股勁,合成一股力,慢慢的開辟了自己的根據地,他用自己的“辛苦指數”贏得業績上的“滿意指數”。
攻堅克難盡責盡職
順泰生產區土壤質地與本部不同,土壤鹽堿重,本部生產區的一套栽培技術規程不能搬來照用,生產初期困難重重,問題不斷。鹽堿地死苗現象普遍,崔雷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方面帶領團隊加大踏田力度,建立條田檔案,標注出鹽分重的田塊和地段,實施分類管理;另一方面積極探索適合本大隊的栽培模式,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反饋到理論分析,2年的時間里,他跑遍大隊每一個條田的每一個角落,平均每天行走2萬步左右,磨壞了6條工作褲,8雙球鞋,6雙靴子,從多項大田試驗中逐漸摸索出土壤深耕、秸稈全量還田、定點增施有機肥、淡水淋鹽洗堿、少量多次施用酸性肥料等核心技術體系;順利在鹽堿地上育出壯秧,水稻全程長勢喜人,基本實現了大田不缺一顆苗,不長一棵草的臨海風貌。農墾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員的敬業精神、科學技術的運用等方面在當地得到充分展示,銀寶集團多次組織人員前往參觀學習,并給予高度的肯定和贊譽。
科學管理屢創佳績
崔雷鳴充分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大隊的條田特點以及地力情況,創新工作思路,合理布局品種,精準謀劃,科學管理,充分挖掘內在潛力。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成員起早貪黑,深入田間地頭,狠抓關鍵節點,水田平整時,他和團隊成員全程跟蹤,分格整田,遇到高低差大的地段,他親自拿鍬調水,逐格過關;小麥赤霉病和水稻穗頸瘟防治關鍵時期,每天早晚必定踏田查看生育進程,不搞一刀切,逐條田診斷確保精準用藥,并要求管理人員實時在工作群里發飛防視頻,打藥質量全程可追溯。在強化措施落實上,崔雷鳴鼓勵管理人員要圍繞質量敢于動真碰硬,不達標準絕不罷休,一步一個腳印開創了大隊各項工作新局面。辛勤的付出迎來了豐碩的回報,2022年該大隊實現水稻畝均單產1237斤的好成績,超出順泰農場歷史最高單產記錄100多斤; 2023年夏糧大小麥單產雙超千斤,水稻單產1324斤,再次刷新歷史記錄。
崔雷鳴以專業和實干詮釋當代青年的魅力,在鹽堿地上書寫江蘇農墾人的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