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非常榮幸地獲得了2023年鹽城市無人機技能競賽第二名的成績,這既是對我們團隊專業技能的肯定,更是對我們扎根農墾、服務三農的極大鼓勵。”參加本次大賽的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的鮑傳華這樣說。
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青年飛防大隊”成立于2018年。事實上,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隊伍,在墾區農業植保無人機技能競賽中連續兩屆蟬聯冠軍,在縣、市級比賽中也多次榮獲佳績,可謂是霸氣十足。
2017年,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自主引進了墾區第一臺植保無人機,在探索植保無人機病蟲害防治上邁出了積極的一步。由于此前從未接觸過植保無人機,要想盡快熟練的掌握無人機操作技能,并在分公司范圍內進行大面積試驗示范,難度可想而知。十余名青年員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接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他們從剛開始的操作笨拙、起降遲鈍,經常出現操作失誤,撞到電線上、土墻上,更不乏出現“炸機”的驚險,日作業量只有300畝左右,到現在技能大為精進,復雜地形能夠游刃有余,日作業量可達1000余畝。效率數倍提升的背后離不開這些年輕人的艱辛付出,困難和失敗沒有壓倒這群年輕人,他們愈挫愈勇,迎難而上。為了練好技能,他們放棄休息和周末,起早貪黑,刻苦訓練操作技能。時值酷暑,在臨海的田間地頭經常能看到這樣一群頭頂烈日,汗流浹背的年輕人。他們手持遙控器,日復一日,烈日曬得臉上、背上出現了大面積蛻皮,白凈書生都變成了黑臉漢子,他們的技能在一次次磨煉中進步,故障率大大降低,飛的也越來越順暢,圓滿完成了分公司下達的試驗任務。
如今的“臨海青年飛防大隊”不斷地發展壯大,成員已接近百人,成為了臨海植保的中堅力量。從無人機操作員發展為既能操作又能維修的復合型人才;從僅噴灑農藥發展為播種撒肥多功能操作;從無人機的拍照發展為無人機日常巡田,臨海飛防團隊的業務技能不斷提升。在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關鍵時期,他們利用休息日免費為附近年齡較大、經濟困難的農民提供飛防服務、講授植保技術,得到了群眾的贊譽和認可,擴大了蘇墾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品牌影響力。
臨海飛防團隊成績的取得,一方面是一大批青年員工勤奮努力、刻苦鉆研的體現,他們頭頂烈日、腳踩泥土,全身心的投入到植保無人機事業中,為臨海農業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另一方面是臨海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果,近年來,臨海持續聚焦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打造高素質職工隊伍,形成了從管理技術人員到農業大隊隊長到農業協管員,人人能飛防、個個是能手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