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早間的空氣仍有些許涼意,蘇墾農發臨海分公司5大隊場頭上,傳來一陣陣“嗒嗒嗒”的轟鳴聲,水稻育秧流水線上正有十多人井然有序地工作著。上土的工人擼起袖子,不停地揮動著鐵鍬。篩土機上細土翻飛,而后又快速地落到了前面的斗子里。前面的擺盤工人,緩時端坐、急時站立,手速飛快,拿盤、擺盤一氣呵成。后面疊盤和推盤的工人不慌不忙,不一會兒,一摞摞播種好的秧盤就整齊地擺放在了水泥場上了。
“大家加把勁,再做一列就休息!”隊長徐洪兵大聲喊道。他們從5點半開始,已經連續工作2個多小時,機器不停,人不歇,平均一個小時,可以制備1300多盤秧苗。每天工作近十個小時,基本可以滿足200畝大田的栽插需求。為了達到大隊水稻生產的目標,他們要這樣工作整整十三天。
育秧流水線制備好的秧盤整齊擺放在場頭上,進行暗化處理。暗化的秧苗在幽閉的空間里積蓄著破土的力量,一般3-7天就可以達到“立針”的條件,大隊也會隨之進行搬盤工作,那些秧苗也得以重見天日。
搬盤前需要先用板車把場頭暗化完成的秧苗拖運到秧池,才能給秧苗們“安家落戶”。拖運秧苗可是個技術活,秧池預留的機道比較狹窄,使得轉彎、倒車、上下坡難以掌握,只有經驗豐富的駕駛員才能勝任。搬盤擺放遵循“齊、平、快”的原則,拉線放樣、板面整平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工人間配合的默契程度則是工效提升的關鍵。秧盤擺好后,還要覆蓋無紡布,好似鋪上一層“魔毯”,防寒保暖、保溫保濕。
擺放好的的秧苗還未脫胎變綠,第一場甘霖如約而至,并非來自天上,而是從秧池內鋪設的管道中噴淋而出。臨海分公司的微噴灌旱育秧技術運用多年,育成的秧苗健壯挺拔,但是秧苗管理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微噴帶在長時間的噴淋過程中,時常受力歪斜,造成噴水不均勻。如果出現噴水不到位形成的“死角”,管理人員隨即到秧池里調整微噴帶,即使穿著雨衣,也常常淋得滿身是水。剛揭去無紡布的秧苗十分嬌嫩,天氣炎熱時,如果噴水不足,十分容易受到高溫熱害,出現卷葉的現象。管理人員采取定時定點觀察,及時采取措施,確保秧苗正常生長。如果天氣預報有低溫霜凍來襲,為了防止秧苗受到凍害,還要在深夜不同時段進行噴水處理,以水調溫,保護秧苗。
每一株秧苗都承載著豐收的希望,每一滴汗水都澆灌著未來的夢想。這份對秧苗的珍視與熱愛,正是從事水稻生產的人們的驕傲與堅持。育秧見證著他們與土地、與秧苗的深厚情感,也記錄著他們堅韌不拔、追求卓越的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