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與挑戰
在推進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發展的進程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至關重要。如何更好地把黨建工作和經濟發展有機融合,如何進一步完善企業經營管理體制,如何積聚可持續發展力量,如何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臨海農場針對面臨的問題,朝著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剖題答卷。
二、舉措與成效
1.黨建融合經濟,發揮“引領力”。堅持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積極推進黨建與經濟發展相融相促。發揮領導“頭雁”和專家“智囊”作用。通過“走出去”,赴國內相關地區進行實地調研,了解技術資源和產業發展現狀;通過“請進來”,邀請高校教授、行業專家座談交流,謀劃產業發展,推動林業資源價值轉換。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和黨員“示范”作用。黨建“領航”賦能、支部“領銜”發展、黨員“領跑”帶動,創新“黨員+”模式,在打造特色產業示范帶動上下功夫。農場因地制宜發展海棠雞、豆角等林下經濟,組織黨員干部到一線支農、服務,有效解決農忙時間緊、用工短缺等燃眉之急。
2.管理提升效能,增強“競爭力”。推動公司治理制度化長效化和經營市場化規范化。完善經營責任制。簽訂“兩書一協議”,完善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建立平時考核為主、年終考評為輔的綜合考評方式,精準考核保障實效。堅持“四規”管理。公司黨委、董事會及經理層履行合規管理職責,有關事項按程序議事、決策;依法維權,合規處置有關改制企業資產問題,為公司及時止損增效。強化財務監管。編制農場公司資產負債約束方案,適時進行財務檢查,確保財務健康。堅持安全常態化檢查。簽訂安全生產責任狀,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和專項整治行動20次,生產經營單位全覆蓋。堅持人才培養市場化。推行管理人員崗位競聘,持續開展青年人才綜合能力提升培訓。
3.科技創新應用,激活“驅動力”。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成立科技創新管理委員會和科技信息中心,推進科技創新、信息化建設、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智慧農業發展。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申報“農田水利灌溉分流裝置研發”“高標準農田跨路排水過濾裝置研發”“智能農業管理系統開發與應用”3項專利,保障技術創新成果的合法性和市場競爭力。主動尋求合作發展。對接省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探討產業發展;與江南大學產研院教授共同開發海棠系列產品并推廣市場;與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團隊合作科技創新項目。成功申報省林業科技創新與推廣項目1項,獲得省級財政補助資金30萬元,用于牡丹產業發展。農機創新應用。通過改造正反旋播種機播種,實現小麥播種深淺、行間距精準控制,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促進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改裝大型聯合收割機割刀,降低收割損失率、減少滅茬作業,縮短收割時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產業創造特色,煥發“生命力”。優化產業布局結構,強化重點行業保障。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完成自然資源資產信息化平臺搭建,更加便捷、高效、直觀了解管理農場資源資產。持續應用農業無人機常態化巡田,擴大智能斗門應用,現有智能電站11座,智能斗門220個,涉及面積1萬余畝。建立健全農藥廢棄物回收,打造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重點推進智慧農業科技園建設。土建部分2024年5月通過聯合竣工驗收,8月辦理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證書,11月完成現場所有工程量并進入竣工驗收階段。落實一體化擴量發展戰略要求。對種植大戶進行常態化技術服務。利用林下資源,進行牡丹育苗,擴大牡丹栽植面積;拓展產業新品,種植80畝中藥材。
三、經驗與啟示
臨海農場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發展理念、為民思想,守正創新,積極推動黨建與經濟相融合,積聚改革發展力量,以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方式轉變,推動企業管理提升、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為“強富美高”新農墾、新農場建設增添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