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鄉(xiāng)鎮(zhèn)街道走街串巷、指甲縫里殘存的泥漬、微信群里跳躍的訂購信息……構成了臨海農場“海棠雞蛋姐妹團”尹葆花、陳莉莉和趙月的日常。
3名“70后”“80后”“90后”女員工,用半年時間將流動地攤升級為覆蓋12個社區(qū)的鮮蛋供應網絡,日均售出2000枚以上雞蛋。她們的故事,藏在每一顆帶著泥土芬芳的雞蛋里。“土雞蛋不能太干凈,但也不能臟得讓人皺眉。”后勤服務中心主任尹葆花攤開雙手,右手指尖的繭子旁還沾著蛋殼碎屑。團隊拒絕工業(yè)化清洗,“那些泥點是天然的品質印章”。
“細致活”中的品質服務
海棠雞是散養(yǎng)的,雞蛋外觀看起來不算很干凈,有些顧客對此頗有微詞。雞蛋最忌諱用水洗,用水清洗過后的雞蛋,不易保存。姑娘們試驗了多種方法,雞蛋表面有透氣孔,為了保持新鮮,不能沾水擦,只能用干毛巾擦拭將臟東西擦掉,遇到頑固泥巴雞屎就用指甲摳。她們拍下對比視頻發(fā)在訂購群,贏得顧客連連點贊。“現在客戶反而說,有小泥點的雞蛋更新鮮。”
“笨功夫”里的商業(yè)邏輯
在社區(qū),總能看到80后成員陳莉莉教居民用微信。“張爹,點這個轉發(fā)點贊就能得10顆雞蛋哦!”她手機里存著200多位客戶的備注:李奶奶牙口不好要小顆蛋;王爺爺孫子挑嘴只吃初生蛋……團隊賬本同樣記錄著特殊標記:“10月3日,雙龍小區(qū)陳姐二胎坐月子,送雙黃蛋6枚”“12月14日,幫獨居吳爺爺代購血糖儀”……這些手寫備注的“需求密碼”轉化為40%的復購率。她們讓顧客感受到購買的不僅僅是雞蛋,還有被記住的溫暖。
直播間的“煙火經濟學”
直播間里,東園菜市場人潮鼎沸,陳莉莉、趙月戴著棉紗手套正輕擦蛋殼。“歡迎大家來到臨海農場直播間,家人們看這個雞蛋,我給大家仔細瞧瞧,蛋黃漂不漂亮!”她舉起強光燈測量雞蛋,在線人數瞬間突破1000人。團隊獨創(chuàng)“蛋黃指數挑戰(zhàn)”——彈幕每刷滿100個“贊”字,便現場檢測一項指標。菜場里人來人往,很快被吸管吸起完整蛋黃試驗吸引聚集過來,線上直播曝光率更是多達3萬余人次,當天線上線下累計收益達上千元,受益60%下單客戶來自直播間推薦的“臨海農場海棠雞蛋訂購群”。看著老顧客們熟稔地自提雞蛋,陳莉莉笑著說:“我們賣的是雞蛋,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產業(yè)興,則農場興。發(fā)展產業(yè)是我們農場當前重中之重,也是我們全員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深入貫徹落實集團公司第二次黨代會精神的切入點和落腳點。”農場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燦明在職代會如是的說。

